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 Change by Design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 Change by Design
設計思考不僅改變你我的生活
更可以改造組織、激發創新
這不是寫給設計師看的書,是為追求設計思考的創意人和創意領袖打造的藍圖,協助將設計思考這種以創意解決難題的做法,帶進生活、組織、產品和服務,為社會整體和企業發掘新的替代方案。
絕妙精采的創意構想是從天才的腦袋裡閃現成形,不!事實上,多數創新都來自嚴格的訓練。一款新腳踏車、一場廣告活動、一份糖尿病防治計畫,或一項鼓勵全國減重的方案,這些突破性的構想都不靠靈光乍現,而是來自不斷研究,以及每天所遭遇到的種種挑戰,抱持積極擁抱的態度。
享譽國際的創新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布朗,帶領我們認識「設計思考」。設計不只是創造漂亮的物品和美化周遭環境,設計思考家倚賴精準的觀察力,洞悉如何使用空間以及佔據這些空間的物件和服務,在別人只看到複雜混亂的地方發現模式,從看似無關的碎片中綜合出新想法,化問題為機會。
設計思考的價值不只局限在創意產業,或負責產品設計的工作者。事實上,用設計思考來解決需要多方考量的抽象問題時,往往能發揮強大的功效,例如提升顧客對旅館的經驗感受,鼓勵銀行客戶存更多錢,或為公益廣告鋪陳感動人心的敘述。設計思考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以解決各樣的議題與關懷,從如何在開發中國家遞送乾淨的飲水,到如何提升機場維安和微額融資的效率等等。
重點彙整 | Key take away
這本書是在講述設計師在新創公司、政府機關或是社區可以扮演的角色。作者提姆提出設計思考不是只能在設計或創意公司中使用,當然可以更加廣泛的運用在其他的領域。設計思考可以透過創新的點子以及統整資訊來解決問題。
這本書是可以說是設計思考的始祖,在公司領域現在更需要策略創新思考模式以及分析整合共同運作,透過設計練習,如果操作得當設計思考模式,可以創造有價值得探索以及發現新的契機。做紙指出當你是設計思考者,你更需要參與管理高層的決策,當然不只侷限於設計領域,他鼓勵設計思考者應有跨領域的思考模式以及將本身之專精合而為一,並導入產界的能力。
在書中作者用了很多他在IDEO指導的例子,透過這概念以及學生的點子來支持使用設計思考的益處,他也在書中舉出了 Isambard Kingdom Brunel 建造鐵路的例子,這個例子遠遠的超出了一般人以為設計能運用的領域。在書中他也提到人本設計「human centred design」,當設計開始使用在科技以及金融領域時,終歸一切還是初始於為「人」的設計,設計思考者更需專注於「人以及人本經驗」,在書中的例子總是開始於理解文化及與人的關係。
接著,作者提到了「模型」prototypes 在設計思考中的過程以及重要性。設計思考者也同步運用設計思考來貫穿整個建造模型的過程。他提到在建造的過程中,他們不斷的重新檢視點子是否符合現實、能否快速地看出該點子的強勢與劣勢。
另外一個重點,作者提到如果透過設計思考,轉換整體核心思維從浪費相關人的精力與時間,到讓所有相關人樂於投入精力。這提出了一個相當顛覆傳統的思維(尤其在台灣傳產)從開發中學習到經驗遠比產值更有價值,無形的事情遠比有形的事䞍更加有值。他將兩個觀念連結再一起,並提出在人的內心中設計思考可以引領至下一步:我們可以運用同理心以及理解心們來設計一連串的經驗,讓人們樂於投入及參與。這個也提出了「經驗設計」experience design 的重要性。他建議並且結論,設計思考可以且應該讓所有人學習以及參與,而且不分族群或是領域皆能影響自身生活,且為所有人帶來相當的利益。
提到「視覺思考」 visual thinking,他建議在建制模型過程時併入思考取代傳統先設計到位在建制模型的觀念。這種方法將讓設計師更加投入問題而且更能理解、深入核心點並且同時衡量現實以及整體內容的可行性。其中他也提到運用不同的工具來輔助設計,例如設計工作坊,帶入更多利益連帶者,讓所有人同時投入以及分享不同的觀點,並在其中找到能夠執行的方案。
我覺得看完這本書後,更讓我理解到設計師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需要與更多領域的人合作且幫助不同領域的人找到謀合點並且當起橋樑的角色,並透過同理心來理解各方的需求連結所有的資訊以及思考點設計出一個符合現實卻又不忘人本的產品。當然這本書不是專屬於設計師,這本書更傳達的重要的設計思考觀念給公司中的高層主管,或是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我在業界中多年,常常遇到一些坐擁高位的主管,往往除了喝酒應酬並不擅長做決策或是與下屬一同合作,並且極度艱難了解設計師的作用以及好處,這本書一方面整合了所有人的起始點,更賦予了人人都可以參與創新點子的概念,讓我減少了許多與高層中不需要的唇舌之戰。當然以我設計師的腳讀研,我更理解到自己必須成為「T型人才」T-Shaped person 有廣泛得觸角以及探索的心思,搜尋整合各方資訊後再深入研究及設計,至從我讀完這本書後我一直運用此心態來設計產品,在現在的公司康士博數位(Kongsberg Digital)我也是癛持此概念來與其他補們的同事合作,打造出我們心中得優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