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 Change by Design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 Change by Design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 Change by Design 

設計思考不僅改變你我的生活
更可以改造組織、激發創新

  這不是寫給設計師看的書,是為追求設計思考的創意人和創意領袖打造的藍圖,協助將設計思考這種以創意解決難題的做法,帶進生活、組織、產品和服務,為社會整體和企業發掘新的替代方案。

  絕妙精采的創意構想是從天才的腦袋裡閃現成形,不!事實上,多數創新都來自嚴格的訓練。一款新腳踏車、一場廣告活動、一份糖尿病防治計畫,或一項鼓勵全國減重的方案,這些突破性的構想都不靠靈光乍現,而是來自不斷研究,以及每天所遭遇到的種種挑戰,抱持積極擁抱的態度。

  享譽國際的創新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布朗,帶領我們認識「設計思考」。設計不只是創造漂亮的物品和美化周遭環境,設計思考家倚賴精準的觀察力,洞悉如何使用空間以及佔據這些空間的物件和服務,在別人只看到複雜混亂的地方發現模式,從看似無關的碎片中綜合出新想法,化問題為機會。

  設計思考的價值不只局限在創意產業,或負責產品設計的工作者。事實上,用設計思考來解決需要多方考量的抽象問題時,往往能發揮強大的功效,例如提升顧客對旅館的經驗感受,鼓勵銀行客戶存更多錢,或為公益廣告鋪陳感動人心的敘述。設計思考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以解決各樣的議題與關懷,從如何在開發中國家遞送乾淨的飲水,到如何提升機場維安和微額融資的效率等等。

重點彙整 | Key take away

 

這本書是在講述設計師在新創公司、政府機關或是社區可以扮演的角色。作者提姆提出設計思考不是只能在設計或創意公司中使用,當然可以更加廣泛的運用在其他的領域。設計思考可以透過創新的點子以及統整資訊來解決問題。

這本書是可以說是設計思考的始祖,在公司領域現在更需要策略創新思考模式以及分析整合共同運作,透過設計練習,如果操作得當設計思考模式,可以創造有價值得探索以及發現新的契機。做紙指出當你是設計思考者,你更需要參與管理高層的決策,當然不只侷限於設計領域,他鼓勵設計思考者應有跨領域的思考模式以及將本身之專精合而為一,並導入產界的能力。

在書中作者用了很多他在IDEO指導的例子,透過這概念以及學生的點子來支持使用設計思考的益處,他也在書中舉出了 Isambard Kingdom Brunel 建造鐵路的例子,這個例子遠遠的超出了一般人以為設計能運用的領域。在書中他也提到人本設計「human centred design」,當設計開始使用在科技以及金融領域時,終歸一切還是初始於為「人」的設計,設計思考者更需專注於「人以及人本經驗」,在書中的例子總是開始於理解文化及與人的關係。

接著,作者提到了「模型」prototypes 在設計思考中的過程以及重要性。設計思考者也同步運用設計思考來貫穿整個建造模型的過程。他提到在建造的過程中,他們不斷的重新檢視點子是否符合現實、能否快速地看出該點子的強勢與劣勢。

另外一個重點,作者提到如果透過設計思考,轉換整體核心思維從浪費相關人的精力與時間,到讓所有相關人樂於投入精力。這提出了一個相當顛覆傳統的思維(尤其在台灣傳產)從開發中學習到經驗遠比產值更有價值,無形的事情遠比有形的事䞍更加有值。他將兩個觀念連結再一起,並提出在人的內心中設計思考可以引領至下一步:我們可以運用同理心以及理解心們來設計一連串的經驗,讓人們樂於投入及參與。這個也提出了「經驗設計」experience design 的重要性。他建議並且結論,設計思考可以且應該讓所有人學習以及參與,而且不分族群或是領域皆能影響自身生活,且為所有人帶來相當的利益。

提到「視覺思考」 visual thinking,他建議在建制模型過程時併入思考取代傳統先設計到位在建制模型的觀念。這種方法將讓設計師更加投入問題而且更能理解、深入核心點並且同時衡量現實以及整體內容的可行性。其中他也提到運用不同的工具來輔助設計,例如設計工作坊,帶入更多利益連帶者,讓所有人同時投入以及分享不同的觀點,並在其中找到能夠執行的方案。

我覺得看完這本書後,更讓我理解到設計師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需要與更多領域的人合作且幫助不同領域的人找到謀合點並且當起橋樑的角色,並透過同理心來理解各方的需求連結所有的資訊以及思考點設計出一個符合現實卻又不忘人本的產品。當然這本書不是專屬於設計師,這本書更傳達的重要的設計思考觀念給公司中的高層主管,或是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我在業界中多年,常常遇到一些坐擁高位的主管,往往除了喝酒應酬並不擅長做決策或是與下屬一同合作,並且極度艱難了解設計師的作用以及好處,這本書一方面整合了所有人的起始點,更賦予了人人都可以參與創新點子的概念,讓我減少了許多與高層中不需要的唇舌之戰。當然以我設計師的腳讀研,我更理解到自己必須成為「T型人才」T-Shaped person 有廣泛得觸角以及探索的心思,搜尋整合各方資訊後再深入研究及設計,至從我讀完這本書後我一直運用此心態來設計產品,在現在的公司康士博數位(Kongsberg Digital)我也是癛持此概念來與其他補們的同事合作,打造出我們心中得優秀產品。

作者提姆布朗TED影片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

Two Awesome Hours: Science-Based Strategies to Harness Your Best Time and Get Your Most Important Work Done
作者: 喬許.戴維斯 Josh Davis, Ph.D.

不論我們喜歡或討厭自己的工作,多數人每天的工作量已經達到難以負荷的程度。當工作多到難以招架時,即使是才幹令人望塵莫及、成就令人驚嘆的一流人才也會落入「效率陷阱」中:設法擠出更多時間工作,強迫自己長時間持續工作、不中斷休息,如果有部屬的話,也讓他們這麼做。

•    辨識每個決定點:妥善利用做完一件事或被打斷後的5分鐘,想一下後續該處理哪件事;別擔心「浪費時間」的問題,想趕快做事的急迫感,有時會讓我們先把時間誤用在不重要的事上,消耗我們的心力。

•    管理心智能量,善用好情緒與壞情緒:所有事都會消耗心智能量、引發情緒,學會在心智疲勞之前,先集中精神做最重要的事。全球流行天后碧昂絲(Beyoncé)說:「緊張,讓我表現得更好」;正面情緒是養分,但負面情緒不必然是毒素,正、負面情緒都可以用來提升工作表現與成果。

•    停止對抗分心,學會放自己一馬:專注是成功的要素,但人類的注意力系統天生善於留意分心事物,這是演化的生存必要策略之一。學會讓心思漫遊,東想西想、作作白日夢,對提升創意和思考未來都有幫助。

•    妥善利用身心關連性:掌握運動和飲食的訣竅,能讓你表現得更出色。適量、溫和的運動可以提升專注力和心智能量,吃什麼、怎麼吃、一次吃多少,也會影響你的表現。咖啡因有助於提升效率,但不是喝多就有用,少即是多,無效時小睡10分鐘更好。

•    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辦公環境中的噪音、光線和桌邊雜物,都會影響你的工作效能。斷斷續續的談話聲,是專心工作的頭號勁敵,但戴耳機聽音樂並非最佳解方。較昏暗的光線可催生創意,辦公空間大一點,則有助於多冒點險、展現領導自信。

最小阻力之路:以創造力修練取代「不斷解決問題」的人生結構革命

最小阻力之路:以創造力修練取代「不斷解決問題」的人生結構革命

最小阻力之路:以創造力修練取代「不斷解決問題」的人生結構革命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Learning to Become the Creative Force in Your Own Life

作者: 羅勃.弗利慈 Robert Fritz

本書作者弗利慈因發展「結構動力學」而知名,他在就讀音樂系期間,因對創作歷程的奧妙感到驚訝,開始鑽研形上學及自然法則,並從中發現了大自然的結構與人類發展的相關性,也對行為與環境間的關聯有了新的洞見跟了解。作者指出,每個人的人生都具有一個「潛藏結構」,主導著我們的生活模式及態度。為什麼我們企圖改變人生最後卻失敗的原因在於,最重要的「結構」沒有改變所致。因此透過探索人生的「潛在結構」,就能發現「創造」的關鍵,掌握能促使改變的「最小阻力之路」。

作者指出,我們從小被父母教導要保護自己、遠離麻煩,因此當環境主宰你的人生時,人們傾向於兩個選擇:要不是「順從」環境,就是「反抗」環境。「順從者」會順從環境的趨力調整模式,藉此避免風險、獲得獎勵;「抵抗者」會反抗環境並與周遭的人事物唱反調。但實際上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是「無力」的,因「結構性衝突」並無法解決,而這會讓我們在「順從」與「抵抗」中不斷搖擺。為了改變這種結構,我們必須創造出另一個具影響力的「結構」,而且這個結構必須取代結構性衝突的主導地位,「最小阻力之路」也才能因此改變,讓能量輕易地往這一條新的道路流動。

而創造歷程中,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選擇」。傳統教育中老師常教導學生選擇是有限的、父母親教導孩子只能選擇安全的路徑,因此人們常無法認清自己想要的東西,並「迴避」作選擇的權力。而在面對抉擇時,作者也提出了八種迴避選擇的情況,例如:喬治想要當醫生,然而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好,他妥協成為了一位藥師(有限的選擇);海莉葉深信她的人際關係源自於她的父女關係不佳,所以從書籍及心理治療尋求解決之道(間接的選擇);傑瑞與老婆的歧見惡化,最後吵得不可開交,他深信離開是最好的解決方式(用消除法來進行選擇)……等。

最終,當你透過正確的選擇進入一種帶來「結果」,而非讓你來回擺盪的「結構」,你所增加的不只是讓成就進一步提升的可能性,也提高了進一步成功的機率。透過「創造」出一個可掌握的環境,我們可以跳脫現有人生困境,成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最小阻力之路相關影片